《三個人兒兩盞燈》 既成經典既成緣
文/ 陳泓燁 本團研究助理
國光劇團成團的第一個十年(2005年),在藝術總監王安祈的帶領下,與新生代編劇趙雪君、國光製作團隊,完成了《三個人兒兩盞燈》的新製作,無論題材與演繹手法,在當時都是非常前衛的挑戰,即便二十年後的今日重新檢視,仍是經典。
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深厚底蘊的故事題材,這部作品從編劇群的文章中可知,其發想源自唐詩話《本事詩》,實際看來,大抵是承繼文本中「情感」的意念。
《本事詩》,記載了很多唐朝詩人逸事,並收錄有相關的一些詩歌。因為這本書,諸多優美的詩篇、故事和唐人佚詩得以流傳,而顯得珍貴。作者孟棨在序文提到「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既然是「緣情」而作,那其中與詩相關的軼事,自是圍繞「情緣」。與其說是「情緣」,書中所述的軼事,更像是「奇緣」,最有名的當屬唐詩人崔護之事:
博陵崔護,姿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
這段文字敘述的非常精彩可愛,崔護「獨」遊,見「寂若無人」之家,而女子自門內細縫窺視,崔藉口渴求飲而入,女子獨倚桃樹,看著崔護而不言語。整個故事像極了一幅詩意的畫。
而後崔護離去,隔年忽然想起,壓抑不住內心情緒,重回當時獨遊地。門牆如故,卻深鎖不得而入,便在左扉題下了至今仍膾炙人口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故事並沒有結束在此,真正的「奇緣」在數日後,崔護重返那戶人家,卻聽見悲泣聲,敲門關心,是一個老父親,問得是崔護後,指責其是殺他女兒的兇手。
崔護驚訝之下難以理解,老父親才告訴崔護,原來他的女兒去年開始,時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些日子和女兒出門,返家時見門上有字,讀了之後,女兒便一病不起,絕食數日而死。
老父親深感女兒之所不婚嫁,是為了尋找到可以託付終身與一家的良人,如今卻因崔護而死。崔護深受感動,請求進屋內憑弔,只見那女子躺在床上,崔護捧著她,哭著「我在這、我在這」,須臾之間,女子睜眼,竟然復活,而老父親大喜,遂將女兒許配給崔護。
這僅一面求飲之情,卻能超脫生死,自是「奇緣」,而與本團《三個人兒兩盞燈》情感更為相似的奇緣,是文本裏兩段很有趣的軼事。
第一段故事【梧葉奇緣】,敘述唐代詩人顧況,至洛陽與三位詩友在宮苑遊賞,於流水之上,拾得一片大梧葉,只見梧葉上題了一首詩「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竟是深宮寂寞之人所寫,將情感寄與有情之人。
隔日,顧況到流水上游,也在梧葉上題詩:「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憐憫深宮之寂寞、宮女之傷心,而即便帝城規矩森嚴,卻也禁不住人的情感流動。
十幾天後,有人在宮苑的流水之中,又得到一片梧葉,他將這片葉子給了顧況,上面寫著「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道盡了自身寂寞,甚至不如流水中的梧葉,簡短的故事便在此處結束,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
第二段故事【纊衣奇緣】,敘述唐朝開元(713-741)年間,為了賞賜邊疆軍士,在宮中製作「纊衣」,棉絮較細的稱為「纊」,宋朝陸游有詩作〈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誰言鐵衣冷徹骨,感義懷恩如挾纊」,敘述的便是外遣邊境,鐵衣寒冷,但心懷恩義,如同身上挾著「纊」。
因此本事詩的這段故事,便是宮中製作棉絮的衣服犒賞邊疆軍士。而有士兵在這批賞賜中的纊衣中,發現裡面藏著一首詩:「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非常浪漫,道盡縫製宮女對愛情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寂寞。
宮女不知道誰會穿上這身衣服,但這衣服的一針一線,都是她用情所製,然而她此生已然如此,或許來生會有機會和這「纊衣」的主人結緣。
收到衣服的士兵把此事告知元帥,元帥回報給唐明皇,唐明皇便把這首詩公告在六宮,尋找詩的作者,並表明不會處罰。果然有一宮女坦承,唐明皇深受感動,便讓該名宮女與得衣軍士成親,不必等來世,便「結今身緣」。
《三個人兒兩盞燈》中,或許可以看見這些從《本事詩》取材出的故事模型,如纊衣故事等,但更重要的是其取材的「意象」。無論是桃花奇緣中閨閣少女的寂寞,或是宮人寄梧葉傳情、藏詩纊衣傳情的寂寞,都表現出不管人的外在受到多少規範、壓抑,都沒法阻止人內心自由意識的流動,這是人亙古不變的情感,也是《三個人兒兩盞燈》所欲表達的主題。
寂寞的唐代深宮,雙月、廣芝、湘琪三個不見史傳的宮女,各自有不同的際遇,但無論他們遭遇了什麼、面對著什麼,他們都想藉由任何微小的機會,表現內心對愛情自由的渴望,也造就了種種「奇緣」。
而國光劇團歷經20年再製重現,既有經典版朱安麗、王耀星、陳美蘭,亦有菁英版黃宇琳、凌嘉臨、謝樂,有創發、傳承也有再創作,不也是一種「情緣」與「奇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