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音樂到東方戲曲—
「小庭深院•笛聲揚」崑曲系列講座的誕生
文:黃馨瑩 國光劇團副研究員兼科長
近年來,臺灣戲曲藝術的創作越趨豐富而多元,國光劇團也站在立基於傳統又勇於創新的思維下,分別從文學經典的詮釋、表演藝術的淬鍊及劇場整體美學的形象三方面,展現劇團在人才培育上傳承與發展的企圖,以及塑造臺灣京劇新美學的品牌典範。因此,全體團員及行政人員,除了在節目整體演練、製作流程的掌控以及舞台技術的呈現上齊心盡力外,在各種宣傳、推廣活動及開發新觀眾群等層面上,亦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期以精銳盡出,分撥上陣,讓更多人欣賞並愛上傳統戲曲之美。
2023年年初,國光劇團的新編京劇《狐仙》在台北、台中巡演時,特別邀請了前遠流出版社主編、現任台北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吳家恆老師前來觀賞,家恆老師原本也跟筆者一樣,都是古典音樂出身的專業人士或愛好者,京劇對於我們來說可說是一竅不通,然而,在欣賞完國光劇團的新編京劇後,卻一樣馬上被國光精采的作品與精湛的演出圈粉,並非常希望這樣精緻的傳統藝術可以讓更多人看見。於是,兩人突發奇想、認真討論規劃起來,究竟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讓音樂人或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士,能透過雙方所合作、規劃的活動,自由自在地欣賞,且沒有壓力的進入到傳統戲曲的世界裡,於是,最終促成了這次國光劇團與數位傳聲合作,辦理一系列「小庭深院笛聲揚—崑曲ABC」的示範講座活動。
這次的系列講座,主要在大稻埕閩南式、仿洋樓的建築—郭怡美書店辦理,開場前,書店老闆Willie簡單介紹了建築物的歷史及緣由。原來位於迪化街129號的「郭怡美書店」在日治時期是主要經營南北貨、貨批發零售的商行,其建築的形式屬臺灣傳統「長條形連棟式店鋪住宅」,常見用為前面店家、後面住宅,「前店後住」的建築形式,並從清代延續至今。書店建築物的立面採用紅磚與白色洗石子交錯,散發出濃厚的英式風格,面寬大約在5公尺左右,深度則可以達到3至40公尺不等,建築材料主要以紅磚、土坯、木材和鋼筋混凝土等組合而成。2022年底郭怡美商行在古蹟活化計畫中轉型為郭怡美書店與咖啡店,有時安排音樂演出等活動,為大稻埕注入了新的文化氣息,也成為書店與古蹟共融、活化空間的典範。Willie最後提到:「也因為這樣空間及建築設計,加上挑高的室內空間,對於演奏歐洲西方古典音樂而言,這樣的聲響是非常合適的,因此從春季開始書店開始嘗試辦理各種小型的音樂會演出活動,不過這一次的策劃則是一個新思考,若我們換個型態,一邊聽傳統藝術,一邊喝茶吃堅果,是否更能貼合該建築的歷史脈絡呢?!」
而數位傳聲從今年夏季起,規劃了「夏夜笛聲系列」講座活動,其實最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即是以「笛」為主題,並且是以歐洲西方音樂中的笛為主角,由此交叉組合出不同的編制、演出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樂曲,呈現出西方獨奏及室內樂的豐富樣貌:有現代長笛與豎琴的二重奏、木笛的獨奏、重奏與合奏,也有長笛搭配鍵盤、貝斯等多種樂器的爵士三重奏。而在該單位與國光劇團洽談之後,我們嘗試著以「夏夜笛聲系列」的方式進行規劃,用東方崑曲中的笛來呈現傳統戲曲音樂的內容,對於主辦單位而言,雖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但卻也在情理之中。笛子在許多文化中,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它承載豐厚的文化記憶。以中華文化傳統來說,在民間音樂、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中多所運用。而在崑曲中,崑笛除了是主奏樂器外,更是整個演出的靈魂所在。笛師除了要持續磨練自身的技藝,還得熟悉曲牌,並與各行當演員培養默契、掌握氣口節奏韻味,才有辦法在台上與演員合力詮釋劇目
。1「小庭深院•笛聲揚」首場演出由崑曲笛師何柔澐及台灣崑曲頭牌小生溫宇航,以笛子在不同劇種的吹奏方法,介紹不同的聲腔特點,並帶出崑笛的風格及音色,搭配崑曲選段現場演出,讓對崑曲有興趣但沒接觸的聽眾,也能聽出不同調門及笛色的差異。
首先宇航老師從崑曲音樂的基準是以笛律為主開始講起,宇航老師提到:「演員在演唱時,唱腔都是依著崑笛行韻轉折,若有其他伴奏樂器如琵琶、三弦、月琴等加入,也是以崑笛為主要引導的樂器。」而崑曲在演唱時所用的笛色(調門)共有七種,傳統笛色的改變則包含了調式的特性,並非單純的只是音高的改變,因此不可以任意更改笛色,倘若改變了笛色就等於改變了調式,而演唱者及笛師則經常利用笛色的變更來突出劇情的變化
。2 只是,崑笛的形式在近三十年受到國樂交響樂化的影響下,已逐漸從之前的以笛律為基準,轉變為十二平均律的形式,而這樣的改變的確也影響到現代崑曲演唱時的笛色(調門)、調式的特性,即是演奏時直接改用不同音高的笛子來吹奏,形成了「移宮不換調」的現象,而原本調式的特性也因此消失了,間接地也使演唱者開始改變更改調門進行演唱的方式。
接著笛師柔澐以實際的樂器為大家說明崑笛的構造。崑笛又名曲笛,其管身較梆笛粗且長,也因此發音較寬厚、溫潤,沒有像梆笛一樣尖銳,因此在崑曲中,最易表現出撫媚、溫文儒雅的風格。一般所使用的崑笛為C調和D調笛,而更長一點的
bB
調以下的笛,則是近年來因應現代國樂的發展、拓展音域及音色變化需要而做成的新笛,其孔距較寬,較不易演奏,但音色較低沈、富磁性,因此頗受樂友歡迎。此外,十二平均律的笛子為了方便調節音高,不讓音高受天氣溼度影響,因此在笛身前三分之一的段落改為插口笛的形式,而不是像傳統的方式以整根竹子制作。而笛子也因為有插口,因此可以拆装,便於攜帶。而在新式的插口笛中,其因為要符合西方音樂中十二平均律的音準,因此笛身上的六孔不再平均開孔,半音與全音之間有了明顯的區別。另外加上十二平均律的崑笛不再是平均的笛孔,雖理論上依然可以進行轉調,但由於指法上的複雜度會影響到整體的速度及音準,因此插口笛不宜以一把笛子轉為七個調,若轉調的話則必須更換別的調性的笛子,而這也成為新式曲笛與傳統曲笛最大的區別。而在西洋木笛的發展中,也可見到相同的狀況,除了原本的木笛外,後期亦逐漸發展出高音木笛、中音木笛、次中音木笛與低音木笛及倍低音笛,但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其實也跟崑笛一樣,以一笛為一體的形制製作,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的巴洛克時期,也因受到十二平均律的影響,發展出笛身可拆開、方便調解音高的可拆式木笛。
在講解完十二平均律笛子和平均孔笛子後,宇航老師再以《牡丹亭.拾畫》開頭和《長生殿.哭像》作為示範,在場的每一位聽眾在認真聽完說明後,的確聽出了傳統崑笛(平均孔笛)吹出來的笛色與十二平均律笛吹出時及演唱時的相異之處,而這些都是在平常看演出時,無法分辨出的細節,因此對於現場的觀眾來說,真的是一大收穫呢!更令人驚嘆的是,老師再演唱《牡丹亭.遊園》的【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捲,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他先請笛師先以正常的D調笛吹奏後,再用F調唱一遍來解說崑曲定腔定調的意義,大家馬上了解為什麼要以D調來定調,因為在不同的定調中所呈現出的意象情趣及感染力是截然不同的。
繚繞崑曲的大稻埕古雅特色書店,在夜色中更令人著迷,柔澐的笛聲在獨奏的片段中展現出沉穩又優美旋律極為動人,與宇航老師配合默契十足,而宇航老師唱段信手捻來,啟唇即唱,唱畢又點出其中奧妙,讓在場聽眾如癡如醉,沉醉在崑曲和崑笛悠揚樂聲中,留下難忘的經驗。未來還有一系列延續「小庭深院•笛聲揚」為主軸的講座形式,包括從京劇到崑曲的聲腔轉換、崑曲劇目中的女性角色意識、崑曲中的音樂與文學的關係等等議題,歡迎大家繼續支持,一起體驗戲曲藝術之美!
[1] 參考自https://www.facebook.com/wu.chiaheng/posts/pfbid0vE4CMi1fpmhk6FRZDo6yyo
PLmqjfj662AUtnp
PvkJhngsMS2LpWKHHv2L4vGihyLl[2] 參考自https://www.kunqu.org/bmus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