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學不會的程式語言——
試論國光劇團【誰是英雄?】《殺四門》《捧印》《雁蕩山》的美學內涵與表演程式
文:邱怡婷 台北市立大學中語系
若說現今熱議不斷的ChatGPT能以1和0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那麼傳統京劇的四功五法表演程式便是點亮社會的火光,引領我們從物質世界解脫,回歸超然而寧靜的初心,在美學和煦的光芒下席地而坐。
今年的台灣戲曲藝術節,各大劇團可謂百花齊放,大抵以各自基底往上創新求變,唯獨國光劇團另闢蹊徑,選擇看似回歸傳統的舞台,更對國內外發出「誰是英雄」的疑問句,也是詰問句,而連續三天門票全部售罄的佳績也證實此次決策的成功,引發觀眾千呼萬喚的熱烈迴響。但回到原點,在這背後究竟是何等的藝術理念與人文情懷,才促成了這場演出?
在首場演出,上演的是《殺四門》、《捧印》與《雁蕩山》,皆為傳統經典的折子戲,在京劇的藝術史上各自代表時代性的意義。令人訝異的是,此三場劇目,最多只有一桌二椅的配置,其餘戲劇效果展現全部仰仗主要演員——新生代演員,幾乎可說是得使出渾身解數與看家本領,方能完成這些難度極高的劇目。然而這只是劇組團隊藝術理念的冰山一角,如果我們綜觀全劇,便會發現新生代主演的舞台上,後面的主排是跨劇團甚至跨界的中流砥柱,包含王冠強、朱安麗、唐文華老師等,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場以人為本、展現劇團跨世代能量的藝術饗宴,為台灣京劇美學鍍上鮮明而溫柔的光芒。
第一齣《殺四門》主要講述少年秦懷玉與尉遲恭斡旋,在四門孤身浴血奮戰之事蹟。時間回到唐初,高麗元帥蓋蘇文將唐太宗圍困於越虎城,在程咬金突圍求救後,羅通與秦懷玉立刻起兵救援,卻不料棋逢老臣尉遲恭,因當年未能取得帥印而對秦懷玉心懷仇恨,故藉此機會公報私仇。在劇情主軸上,此劇目令人深思之處不亞於其他劇目,因為在《殺四門》的場景之前,秦懷玉並非在登場時就有帥印,更不是名目上的將領,因為前面尚有秦懷玉的父親秦瓊與尉遲恭這一輩的恩怨糾葛。原本執掌帥印的秦瓊因為即將病逝,理應當將帥印歸還朝廷,下一任執掌的人選就是尉遲恭,沒想到秦瓊卻堅持要傳給文武雙全的兒子,最後還是唐太宗親自造訪,帥印才回到朝廷。誰知唐朝旋即遭高麗襲擊,帥印輾轉落到羅通之手,於是便有了《殺四門》的開頭:出於欽佩與輩份,羅通堅持欲將帥印讓給武功更高一籌、也最有希望能大敗高麗的秦懷玉,秦懷玉則因為父親甫逝,一身素縞,堅持守喪的原則婉拒請託,奈何情勢逼人,深曉國家大義的秦懷玉妥協了,帶領羅通與大軍來到越虎城下,卻遇到了城牆之上的尉遲恭。深度了解完每位角色的視角,我們便能更全面理解這齣劇目,而非僅以「武戲」、「仇怨」這樣的片面之詞剖析,也能扣回「誰是英雄」的主軸去深入議題:奮勇殺敵的秦懷玉是英雄,那麼尉遲恭必然是阻撓他成為英雄的絆腳石嗎?在觀眾思考之際,秦懷玉不得不盡「賢侄」和「將領」的責任,從北門殺到南門,再殺到東門,最後在西門與蓋蘇文決一死戰,在羅通的即時救援下總算將高麗軍全數擊退,見到唐太宗。此一段武戲極為考驗武生的功底,尤其秦懷玉的唸白夾雜大量的身段,到巔峰時每講一字,便要耍一次花槍,本劇飾演秦懷玉的李家德演員展現了驚人的穩定性與氣勢,也十足掌握秦懷玉的情緒節奏,由甫開始守喪的傷心、對尉遲恭的懷疑、到最後奮不顧身的血脈賁張,尤其最後與自認不可一世的蓋蘇文決戰,獲得現場如雷灌耳的掌聲。
《穆桂英掛帥》是梅派的經典劇目,《捧印》便是其中一折,此場的主排為朱安麗老師,也特地邀請魏海敏老師親自指導,可見劇團打造此劇的重磅陣容。《捧印》以楊家天波府為場景,僅有最傳統的一桌兩椅,此時期的穆桂英已年過半百、從沙場上退居,豈料一雙兒女喜出望外歸來,一上來便是楊金花沾沾自喜說道在比武場橫掃全場,楊文廣更是得意洋洋說出自己一刀劈死了王倫,拿了當今朝廷的帥印回來,殊不知看似簡單的比武卻為楊家帶來多大的危機,於是穆桂英立刻教訓起二人。若觀眾得知來龍去脈,便會知曉被劈死的王倫乃為王強之子,王強實際上是隱匿於宋朝的奸臣,企圖於這次比武透過兒子奪取帥印、策畫謀反,孰料王倫卻死在武場上,另外一邊,一直支持楊家的宋朝忠臣寇準見楊金花與楊文廣名正言順得到帥印,便再次舉薦穆桂英掛帥出征西夏。這些比戰場更為血腥的朝廷勢力穆桂英怎會看不出呢?所以完全能解釋為了楊家的安危與兒女不諳世事的行為,穆桂英氣得要他們歸還帥印,此時也迎來了第一個轉折——佘太君的勸阻與對曾孫的鼓勵,年近百歲的佘太君對此事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為曾孫們繼承了楊家的精神與風範,楊家對朝廷的效力與忠心是不可斷的,面對穆桂英不讓兩人出征,穆桂英也不出征的情況下,佘太君更說出「你不掛帥我掛帥」的驚人言語,只得讓穆桂英在兒女面前接過金色帥印,答應出征,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答應。實際得到第二個轉折點——穆桂英在天波府,聽見遠方遙遙傳來的畫角與金號,此一橋段與細節經由劇團的處理,在穆桂英的唸白中逐漸醞釀氛圍,同時讓舞台上其他聲音漸退,直到只剩一方寂靜,突地,一聲聲渾厚而警戒的號角聲由遠至近不斷傳來,至此,穆桂英終於立下決心,雖然已對朝廷心灰意冷,但豈能置黎民百姓於不顧!此段也仰仗演員演繹九錘半的身段,在偌大的舞台上以最純粹的單一程式呈現京劇寫意、虛擬的最高境界,飾演穆桂英的黃詩雅演員在緊湊的鑼鼓下,將穆桂英的灰心、不安、猶豫、深思熟慮與紊亂的心境演繹得恰如其分,結合外在身段將穆桂英內在複雜的情緒轉折具象化,同時展現出自身動靜自如與內在深沉的氣勢,同樣博得滿堂喝采。而最後謝幕時,黃詩雅演員更從舞台上變出貼心的小禮物送給魏海敏老師,老師驚喜之餘,全場也瀰漫在溫馨的氛圍裡。
當晚最後的壓軸《雁蕩山》以神秘的方式揭帷,起初只見兩旁的字幕不斷閃爍劇目名稱與橋段,還有角色與陣容,全場不見演員展現四功,這便讓觀眾產生十足的好奇心:因為《雁蕩山》的主要場景除了山林間的圍攻,更有孟海公與賀天龍的水戰,京劇向來是以虛代實,例如以趟馬(圓場、轉身、揮鞭、勒馬、打馬、高低亮相組合,以鞭代馬)使馬匹存在於舞台,再進階一點,便是臥魚與水袖等考驗演員的腿功與平衡感,以表達人物內心進退兩難的苦悶,最後終至不能自制而發狂的心理狀態,武戲可以以傳統的程式展現,那麼水戰究竟能以什麼方式呈現?這一題ChatGPT是答不出來的,但國光劇團與榮興客家劇團、台灣戲曲學院、台北新劇團、當代傳奇劇場和台灣豫劇團等各團支援的武功好手給了最明確的回答,總共二十四位演員,結合現代對京劇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以所有泳姿——自由式、仰式、蝶式、蛙式融入傳統武打身段,透過個人乃至群體的展現,一場浩浩蕩蕩的水中戰場就形成了。最精彩的莫過於水戰開始時,一名武生自三張桌的高度結合泳姿、閉氣做出完美的過桌功,彼時的掌聲與叫好只有更大,毫無中斷,後頭更有紮紮實實的毯子功,單筋斗、長筋斗、跺蠻、軟毯子功一應俱全,其中更有長達近一分半的單筋斗,全場歡呼震耳欲聾。《雁蕩山》全長不超過一小時,卻集京劇所有武打戲精華而至,並加入現代藝術手法,可謂一時之作。
最後的橋段名為「武與舞」,也反映了國光劇團此次演出的人文精神:化傳統與新意為一體,在驚心動魄的武打中,又結合溫柔和藹之姿向世人展現台灣新京劇的美學。而此舉也著實打動了當場來自四面八方的族群,使他們體認到,台灣的京劇美學不止於拍案叫絕的表演程式,更是親切可掬的,蘊含飽滿底蘊的京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