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競技與推廣-談全國歌仔戲比賽
文:葉玫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2023年情人節午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告為結合傳統戲曲推廣與推動國家語言發展,即將舉辦首屆「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記者會上眾星雲集,多位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明星以七字調大聲唱出「藝海深闊學不倦,青春歌聲湠臺灣」!在疫後藝文復甦之際揭開這場引人矚目的全國歌仔戲比賽序幕。
追溯臺灣全國性歌仔戲比賽的淵源,可從「臺灣省地方戲劇比賽」談起。王雲玉於其碩論《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
參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2008。]研究指出:「在文建會尚未成立之前,『舉辦地方戲劇比賽』可說是官方對待臺灣的地方戲劇最主要、也是唯一的政策。」其論文進一步說明,自1952年「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舉辦第一屆地方戲劇比賽起,直至1999年停辦止,地方戲劇比賽總共辦理了將近五十年之久。但其建制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創始初期即以「審查演出內容」為考量,要求劇團必須演出「符合國策」的劇目,或者與「反共抗俄」相關的題材,政策宣導意味濃厚。並且透過於每年參賽時核發新一年度團體演出證和團員證的參賽模式,將平日於全臺各地衝州撞府巡演的臺灣地方戲劇團體納入官方管理的體系中。由於比賽目標究竟為管理監督或藝術競技意義不明、演出劇團並不熱衷參與,加上獎金及演出經費均編列不足、得獎榮譽未能彰顯,因此即使在1993年參賽辦法解禁前,幾乎所有立案的臺灣戲劇團體都必須依規定參加,最高紀錄曾有六百多團參加各縣市舉辦的初賽,盛況空前,似乎開拓了外臺歌仔戲劇團的演出空間,但其實地方戲劇比賽在業界更像是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其實質意義未能發揮作用,倒是為當時備受政府忽視的地方劇團及演出人員留下一份可資參考的歷史紀錄。
戲劇比賽停辦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另行開辦的「外臺歌仔戲匯演」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辦理的「歌仔戲觀摩匯演」活動改變比賽型式,改採匯演甄選的方式進行,由官方提供舞台、燈光、音響等軟、硬體設備,匯集優秀劇團輪番演出,其演出經費挹注、舞台演出規模均遠遠超過一般酬神外臺戲的規格,對民間職業劇團來說不啻為另一種「文化場」戲路。劇團在甄選機制下須先行提出計畫案,官方再委託專家學者評比,入選匯演者除了代表技高一籌,有助於提升劇團名聲形象外,更有機會爭取到其他資源,如優勝劇團的巡演場次、受邀參與其他官方演出或累積劇團演出資歷以爭取地方傑出演藝團隊或中央扶植團隊的殊榮。因此,「匯演」雖無戲劇比賽之名,但歌仔戲團爭相遞件競逐幾乎與競賽無異,仍為民間劇團展現演出實力之重要場域。
卸下「監督劇團」的箝制規定,「外台歌仔戲匯演」更強調歌仔戲藝術性、劇團風格的展現,同台競技的壓力讓演員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劇團老闆拚面子邀請編導整編戲齣、投資提升舞台設備、增調演員擺出排場……臺下也帶動看戲風潮,除劇團原本的戲迷之外,更吸引一般愛好藝文民眾好奇而來,匯演活動打造出新興文娛場域,觀眾動輒千人以上,也培養藝術欣賞人口擴大觀眾族群,已不再僅是歌仔戲圈內小眾活動而已。此外,由於此類匯演活動愈趨倚賴提交企畫書、劇本大綱審查之機制,加上主辦單位傾向鼓勵新興劇團、期盼演出精緻化之考量,匯演入選者除以酬神民戲為主的職業劇團外也加入了以文化場演出為主的專業劇團、戲曲愛好者成立的業餘劇團一起同台競爭,演出劇碼也愈脫野臺的通俗趣味,轉向大型公演規模各展風華,與「地方戲劇比賽」旨趣大異,從而也影響民間外台歌仔戲劇團於創作特色、藝術生態產生質變。
傳藝中心的「外臺歌仔戲匯演」,從2000年至2011年共舉辦七屆後告一段落。而臺北市文化局所屬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辦理的「歌仔戲觀摩匯演」則歷經觀摩不評名次到恢復評比優勝團體獎、優勝個人獎,中間因劇團意見分歧、獎金來源待籌,是否辦理競技亦數度調整更易。然而,歌仔戲雖在民間擁有廣大的傳唱度,但在大環境影響下仍日漸式微,或許是因歌仔戲業界生態無法支撐那麼多場大型文化場規模的競賽,職業戲班挫折日深;也或許是文化機關負有更多推廣使命,不能再以小眾閉鎖性的行業內競技為目標;因此文化機關轉變策略,愈趨面向大眾、更為普及,宜蘭、高雄分別開辦了以全民皆可唱歌仔為訴求的全國性賽事。
宜蘭為歌仔戲原鄉,2013年起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每年舉辦「來宜蘭‧尬歌仔」全國歌仔戲大賽,其活動目的為打造宜蘭縣「秋來宜蘭,聽歌仔」的新興傳統。以創意、娛樂、休閒、體驗等多種面向,鼓勵年輕一代認識傳統藝術,以競賽方式,提供全國歌仔戲愛好者嶄露頭角的平台,展現習藝之成果,間接刺激其技藝精進及觀摩交流,以發揚歌仔戲文化,持續民間文化活力。為讓大賽更觸及民眾,突破地域之限制,初賽以影片方式報名,通過審查後,進入現場決賽演出及頒獎。比賽分為清唱類和表演類,可個人參賽亦可組隊參加,並各自分為傳承組、一般組及長青組。為辦理這個比賽,宜蘭縣還整合縣內過去出版的豐富歌仔戲曲調資源,提供為參賽者伴唱音檔。本活動至2019年最後一次辦理,後因新冠肺炎疫情及經費規劃關係,此活動已停止辦理。「尬歌仔」比賽提供歌仔戲愛好者一個公開的表演平台,並且更強化宜蘭為歌仔戲原鄉之印象,而參賽年齡不設限涵括老中青三代,也確實呼應全民皆可「尬歌仔」的活動目標。
2017年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鮮聲奪人-高雄市歌仔吟唱競賽」,則特別揭櫫以「推展臺灣傳統藝術及台語文教育扎根」為宗旨,並透過歌仔吟唱競賽活動,鼓勵國內外年輕學子積極投入歌仔戲學習,啟發新世代對臺灣傳統藝術及本土語言之興趣,彰顯臺灣本土文化之美。本比賽分初賽(表演影像初選)及決賽(現場演出決選)兩階段,為個人賽,不限對象,而以年齡分為童生組、少年組及社會組,惟少年組特別強調為非就讀傳統戲曲表演相關科系者。本比賽以清唱為原則,無須扮裝,辦理目標更傾向推廣歌仔戲、鼓勵臺灣台語之說講風氣。後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活動規劃考量,業已暫停辦理。「鮮聲奪人」活動特別有意義的是邀集優秀演員示範演唱歌仔戲曲調,其內容涵括歌仔戲傳統戲詞、新編唱段而至古典的唐詩、宋詞,由老師示範讀音及唱法,以歌仔戲曲調為載體,轉化為藝術、語文跨域教材,結合文化、教育局處之力共同推廣活動,擴大活動效益。
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許多語言已嚴重流失,尤其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無法流利的使用其母語,亟需提升國人的母語復振意識、擴增多元學習方式與管道,從而當務之急應先提升各語言的使用意識及落實生活化使用,尤以要求提升兒少及青少年的使用機會為推動重點。歌仔戲使用臺灣台語演唱,民間廣為流傳,一般民眾對歌仔戲曲調多能琅琅上口,有助民眾學習及報名意願,據此傳藝中心首辦「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號召全國40歲以下歌仔戲愛好者參與,分為國中以下的青苗組、社會人士為主的一般組以及科班或從業人員出身的專業組,只要演唱一段歌仔調,藉由初賽全國線上海選、分區複賽、總決賽競逐高額獎金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傳藝中心並整合公部門教材資源、邀請明星錄製推廣影音教材、運用線上線下活動推廣報名,打造這場歌仔戲全民運動。高獎金、低門檻加上活潑的宣傳方式,吸引高度關注,不僅受過專業訓練的科班生來參賽,也吸引小小青苗童聲童語演唱歌仔調,還有學生社團、各地歌仔戲研習班的學員甚至更多素人加入一般組競相角逐,將近三千人報名初賽,藉此平台初試啼聲。
回顧全國性歌仔戲比賽辦理歷程,以團隊輪番較勁演出為看頭的「地方戲劇比賽」已轉為「匯演」形式,目前只剩臺北市尚持續辦理,屬區域性賽事。未來是否開辦全國性賽事,建議在尊重職業歌仔戲班活戲文化與公演文化場風格差異之前提下,還需探查民間戲班生態、釐清參賽對象、確立政策目標後審慎進行,並期待先以區域性賽事鼓勵地方團隊自我提升,再推進至全國大賽平臺爭妍鬥豔,各展風采。另方面,以一般民眾為目標的全國歌仔戲比賽,無論是宜蘭的「尬歌仔」、高雄的「鮮聲奪人」或是傳藝中心的「歌仔上青」,戲曲競技只是其中一個目的,其更重要的推廣策略實是藉由全國性賽事的推廣、參賽教材與學校課程結合的設計,讓民眾更關注本土文化、啟發一般民眾尤其是新世代對臺語文之興趣。還在進行中的「歌仔上青」有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參考宜蘭、高雄既有賽制規劃與辦理經驗,亦整合公部門相關資源,邀請歌仔戲界國寶藝師、明星藝人、專家學者協力參與示範、評審陣容,期待透過推動語言復振之政策力量促進歌仔戲藝術更加普及,落實臺灣台語生活化使用,讓歌仔戲更主流化,創造臺灣多元文化體驗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