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之上的偵察氣球—
論《虎符風雲》的戰爭藝術
文:邱怡婷 臺北市立大學中語系四年級
偵察氣球是全球軍事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存在,因其成本低、毋須燃料、飛行距離既遠又高、容易偽裝,更有觀測天氣等民用目的作為依託,故從古代戰爭至現代科技戰,仍可見偵察氣球作為軍事情報探測的手段。
而在《虎符風雲》中,貫穿整劇的虎符不僅是斡旋於人物情感中的核心要素,更是逐步推動戰事的鑰匙。隨著虎符位置轉移,這個象徵權力的符號在角色與情感跌宕間徘迴、反覆出現,猶如一顆潔淨無瑕的氣球曳著長繩浮過信陵君、侯嬴、魏國公主的心尖,又飛越個人與國土,到了沙場一觸即發的界線,所有人都仰望著這顆乘載天下戰事的圓,無數的眼睛渴望它的蹤跡,最終也為這顆不可捉摸的圓灑上了腥紅溫熱的血,以及酸澀透明的淚珠。
在劇初,詩歌般的合唱高聲讚揚信陵君的溫文儒雅與才智,不只擁有忠心的門下食客,更擁有百姓的愛戴,然綜觀戰國歷史,這類出類拔萃的人才在際遇上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尤其信陵君的哥哥即為在位的魏王。於是信陵君單獨晉見魏王時,面對信陵君大禮跪拜,魏王並不做聲,雙手持後,背對對方巍巍然站立於殿堂之上,隨後如鷹一般緩緩轉過頭,睥睨台下的手足,期間靜謐的氛圍在響板如響尾蛇擺動、越發緊密的節點中上升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然而下秒魏王立刻換上仁君慈兄的面貌,扶著信陵君笑談稍晚的棋局對弈。曾永義院士透過人物細微的動作和單一響板的演奏,以最小單位的要素,架構出魏王對信陵君的戒備、身為君王的威嚴、表面平靜實則暗濤洶湧的角逐,將如此巨大的戲劇張力濃縮在俄頃間,然這張力並未如浪濤拍在岸上即消逝,而是再透過對白累積成更大的巨浪襲捲而來。
在對白設計上,曾永義院士將朝廷與血緣姻親的要素融合得恰到好處,同時緊扣戰事紛擾的背景,僅用一場棋局便鮮明刻畫出主角的性格與情勢。在如姬夫人感謝信陵君適逢戰亂的救命之恩時,心急的魏王不自覺地處處要強,試圖輾壓信陵君,當事人則毫無波瀾默認魏王的每一句話,顯示信陵君身處臣子與胞弟夾縫中的生存之道,即便魏王在棋局中明言暗裡要和信陵君互相殘殺,使得全場心驚膽跳、噤若寒蟬,信陵君仍鎮定自若順著魏王所有意志,直至魏國公主出場,透過她戀戀不捨、出嫁後可能一去不返的哀傷,信陵君也隨之起伏,也暴露的他的軟肋──仁義與血脈,這也為後續劇情埋下第一個伏筆。這場戲饒富韻味的是棋局過半時,突傳趙國大軍逼近魏國邊界,十萬火急的情況下,欲要行動的魏王卻被信陵君阻止,坦言自己早有情報,趙國並非意圖侵犯,稍晚局勢完全如信陵君所言一切妥當,魏王卻在全場上意味深長地評價他擁有超越國家規格的情報與人力,在棋子落下時埋下第二個伏筆。
在情節設計上,整劇的敘事鋪陳四平八穩,頗有《左傳》之風,步調踏實而穩當,不浪費每一瞬間展現故事張力的空間,變換各種氛圍之餘又能揉合人物心境的變化與成長,由此處可見曾永義院士編劇的魅力與功底。例如侯嬴的角色安排,一如所有經典作品中都有一位睿智的長者,儘管信陵君在魏國百姓心中評價極高,可面對火急火燎、牽涉公主安危的情勢,侯嬴不平凡的出現使信陵君的生活帶來一絲希望,但希望並非唾手可得,侯嬴透過一連串的試煉,使信陵君反思自身的眼界與不足,幾經周折後,透過心境的增長進步,信陵君得到侯嬴的認可,成功求得拯救魏國與趙國的權宜之計。
值得注意的是,當編排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時,我們時常忘記其戰爭型態與秦朝之後是截然不同的,且其背後往往醞釀複數個國家以上的人物故事,但劇團卻收縮有度,以故事情節為基底,透過舞台設計、燈光設計、陣容編排、道具與服裝設計、音樂選曲架構出戰國時期的戰爭型態。在意象與隱喻的描繪上,整體以紫色為主調,輔以藍色燈光相互渲染;營造人物與故事的層次氛圍,在故事推進過程中,以雙面門板的運用靈活轉換場景;又透過平民、將士、貴族的衣著行頭展示各階級的生活樣態;到後期秦軍與魏軍交戰時,士兵透過走位、身段與陣型忠實呈現戰國時期兵器相接的實景;信陵君帶著虎符與晉鄙交談、朱亥帶著歉意暗襲晉鄙後,旋即帶領人馬助陣趙軍,樂曲立刻由悲愴無奈轉為磅礡氣勢;直至戰事尾聲,孤身一人的信陵君仰天沐浴在泛藍的光暈下,伴隨孤寂的單一弦樂,引領觀眾走向結局。
結局的名稱顯然犧牲了三條人命,若是尋常故事,常陷入平淡無奇或後繼無力的窘境,但在曾永義院士的鋪陳與劇團的演繹下,劇情尾聲竟只有信陵君仰首望向瀰漫煙硝的天空,孤身沐浴於渲染的藍光之中,面對違抗王兄意志後眾人該何去何從的節骨眼,突地一條巨大的白綾從舞台右側降下,刺眼的白光打在一旁如姬夫人的身上,顯得她是如此脆弱與渺小,然而自參與拯救趙國的行動開始,她的決心與意志使得她在自盡時顯得堅強美麗;突地,舞台右側是侯嬴的身影,為叛國竊取虎符的計畫向魏王懺悔之後,手起刀落揮劍自盡;最後力士朱亥自黑暗中走出,在刺眼的白光中自述已完成使命,但卻是以殺害晉鄙之命換來,旋即也以該武器自盡,至此只剩信陵君一人存活於台上,結局定格在此,沒有直接闡明信陵君或三個國家的後續故事,留下開放性的結局。
綜觀整劇,可謂以現代化的手法將戰國時期的戰爭躍然於舞台上,但細節處仍保留古典美學,使全年齡的觀眾徜徉在劇情時仍能體會到該時代特有的人物特色與國家氛圍。最後感謝曾永義院士在嚴峻的疫情與病情下,在前往生命的下趟旅途前留下《虎符風雲》——這部對大眾而言堪稱經典的民族歷史大戲,對曾受院士庇蔭的後學而言,是能再次見到師長、可反覆使用的入場券。其中更不可或缺的是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老師,低調而謙遜、竭盡所能地調整劇場排練本,宛如從前在曾院士的循循善誘下完成每個課題,也將自己與眾人對曾院士的仰望與思念投入字裡行間,使所有人能透過此劇再見到那位玉樹臨風、神采飛揚、一如往昔揮毫弄墨的智者,高舉杯中物邀請所有人暢談人間愉快的翩翩君子,體會他對人情世故的豪放通透,擁抱他奉獻一生的溫柔、率真、生命力與赤子之心。演員、劇團、舞台、觀眾皆已就位1,就只差曾院士引領開場,我們殷切盼望與您在熟悉的劇場再度重逢,深切相信那天並不遙遠。
註1:[
曾永義:〈情義無價——寫在新編崑京大戲《虎符風雲》之前〉(2022年10月7日):『……想起國光的臺柱唐文華,碰到我就提醒我為他再編齣劇;而出身北崑,被王安祈從美國聘請回來的溫宇航,在我心目中是臺灣崑曲界的象徵性名角,亦多次表述懇求之意。於是我商得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和團長張育華首肯;以及徵得唐、溫兩位同意,為他們「量身訂製」,編為崑京大戲《虎符風雲》。……相信以國光蜚聲海內外的劇團並由其當家臺柱唐文華、溫宇航來主演,一定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