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開幕,是表演藝術界及建築界一件令人雀躍的大事,筆者也衷心感到高興。但因觀眾體驗不佳,輿論上有著許多檢討的聲音。其中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殷所長寶寧指出,北藝中心建築設計團隊沒機會接觸使用者了解其意見,及經營團隊太晚進場導致其意見未能被工程接受*。看到之後,令筆者想起臺灣戲曲中心(戲曲中心)的興建過程。其與北藝中心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在於戲曲中心籌建是從使用端所出發。戲曲中心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單位中有著如國光劇團等專業表演團隊,而這些專業團隊也就是劇場第一線的使用者,從籌建至完工一直積極參與。這也就是戲曲中心能在有限經費下,順利完工,並達成籌建目標的最重要原因。
戲曲中心籌建的最初目標是為解決當年隸屬教育部之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等專業演出團隊沒有團址,寄人籬下的問題,並同時興建一座以傳統戲曲演出為主之專業場館。籌建之先期規劃由國光劇團負責,當時稱為「國立台灣戲劇藝術中心」。經多年努力,終於在民國96年通過先期規劃書,得以開始興建。因國光劇團為專業之大型表演團隊,富有國內外演出經驗,擁有演員、音樂、箱管、技術、行銷、觀眾服務、公務行政等部門,再加以臺灣國樂團之共同合作,故乃參考團隊劇場第一線演出及觀眾服務等使用經驗,於先期規劃書中描繪出未來場館各項空間需求,如表演廳、綜合排練場、製作場庫、各進駐單位排練的空間、行政空間等用途及數量,且含空間面積需求大小,而這些籌建規劃也成為後續建築設計之主要規劃目標。
民國97年國光劇團與臺灣國樂團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戲曲中心的興建工作便由傳統藝術中心整體團隊扛起,並於98年委託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專案管理服務(專管團隊),協助傳藝中心辦理戲曲中心興建工程。此時專管團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傳藝中心擬定委託建築師設計監造的需求說明書。需求說明書為在先期規劃書的基礎上繼續往細部發展,例如表演廳觀眾容量與距離、觀眾看戲的開角度與俯角度、舞台所需面積、懸吊系統飛塔高度、各表演場域建築音效需求、劇場專業設備、行政辦公設施等等,包含從空間到設備的所有詳細需求與限制。而這些資料的撰寫,除有專業的劇場顧問外,專管團隊更積極地與傳藝中心各使用單位進行訪談,了解實際演出及工作狀況,收集空間及設備等硬體需求,提供在預算額度中具可行性之規劃建議,最後彙整出一份委託建築師所需遵循的設計規範。
戲曲中心的建築設計案,則於民國99年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獲選,設計起始會議於99年3月15日舉行,建築師的設計工作正式展開。建築設計團隊與專管團隊各自擁有建築師、大地結構、機電空調、消防設備、景觀交通等技師,及劇場設備設計師。雙方每周召開設計專業對口會議、每雙周召開工作會議及專業技術協調會議,不定期招開設計檢討及審查會議。傳藝中心及所屬之國光劇團、國家國樂團、臺灣音樂館等各單位主管及專案人員,則參加每月舉行之高階主管會報,了解建築設計狀況與進度,並對重要項目進行討論。最終於100年完成細部設計,並於同年12月主體工程發包。從前述文字看起來,建築師團隊確認,各項設計會議啟動,興建業主應可較為輕鬆放心了。因為建築需求已明列於需求書說明書,建築師將依招標需求進行設計,再加以設計及專管團隊專業組織完整,且後續建築與工程的專業工作,傳藝中心只要期待優秀的設計成果即可。事實不然,建築師開始設計時,才是各使用單位最忙碌的開始。
筆者當時身為國光劇團的技術指導,從最初先期規劃時期便參與計畫,負責彙整劇場軟硬體使用需求。在建築設計階段,則以使用單位的身分參與工作。當時筆者並無建築相關經驗,且相信使用意見均已反映於需求書中,故最初準備以輕鬆的心情參與。但在仔細閱讀過建築團隊競標圖面後,發現建築團隊提供了一個很棒的建築設計,但內部空間對使用單位來說將很難使用。可能是設計團隊對需求書的解讀不同,或劇場工作實在太獨特,非劇場人對劇場工作的想像與實際有南轅北轍的差異。故筆者及各使用單位同仁,開始積極回應設計成果。而設計團隊也發現劇場專業的複雜性,需要彼此更多的了解與學習,才能在有限經費下,符合第一線使用需求的挑戰。於是設計團隊拜訪中心各使用單位及部門,重新了解使用需求與工作方式,觀摩國內外重要劇場與傳統會館,甚至隨著使用團隊進劇場看戲曲、聽音樂會。設計團隊每次的設計成果,各使用單位均仔細閱讀並討論回饋。整個設計工作便在傳藝中心、專管團隊、設計團隊共同合作中完成。
筆者記憶深刻,當年討論到舞台地板的材質與做法,筆者建議使用一般最普通之夾板為面材即可,便於維修保養,且強度足夠,並同時考慮傳統戲曲演員的翻打撲跌的動作使用,舞台結構不可太硬。設計團隊最初想提供更好的地板面材,特地準備一塊實木拼接地板到國光劇團請演員測試,結果發現拼接地板接縫處實無法承受演員的蹦跳力量,而確認了現今地板施作的方法。為了確認大表演廳懸吊系統的結構力量需求,筆者帶著設計團隊與結構技師,利用國光劇團在城市舞台演出裝台時,由鐵梯爬上25公尺高之絲瓜棚,及配重區、貓道,以了解懸吊系統的運作及人員工作狀況。因為設計團隊實際看到劇場技術工作的狀態,於是戲曲中心擁有寬敞安全的絲瓜棚、舞台用的工作電梯、寬敞無樓梯不會撞到頭的貓道,還有追蹤燈室與貓道用的廁所,提供了劇場技術工作安全的工作環境。設計團隊在國光劇場(您還記得國光劇團在木柵的劇場嗎?)看了後台工作之後,就了解並堅持,大表演廳化妝室走道扣除上方各種管道後,淨高度必須有3公尺高,寬度要能夠讓紮著靠旗的「曹八將」經過,而不用擔心會勾到任何東西而損傷了戲服。在觀眾席看到了許多年長的觀眾後,了解為何中心一直強調座椅及走道,必須要服務年長觀眾的需求。另關於劇場專業設備的設計選擇,各使用單位與設計單位更是反覆討論,尤其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選擇適合戲曲中心的專業設備,更是費盡心思。例如大表演廳的懸吊系統基礎採用手動系統,而部分吊桿配置一般劇場很少使用的外加捲揚機成為電腦控制吊桿,便是考量預算有限但又可以提供技術彈性,經設計團隊與使用單位討論後所作出的選擇。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姚仁喜建築師,相信使用單位的劇場專業,在極為有限的經費條件下,有著優秀的設計團隊如李家山先生,與中心相互密切的學習與討論,並在時程允許的範圍內,採滾動式修正設計,才能使戲曲中心順利完工,且達到極佳的成果。
從戲曲中心籌建過程可以看出,使用者的角色實為重要,其角色功能應不只是單純的於規劃或設計前之需求提供者,其有必要成為設計與興建過程中的一份子,且須主動積極的參與及投入大量的精神。尤其一座劇場功能複雜,各種表演藝術型態各異,需求不同。要同時滿足藝術創作與營運管理、專業硬體與行政軟體、演出排練與觀眾服務等等,僅靠建築師是很難面面俱全的,如有使用者全程參與,可補細部之不足。尤其工程在有限的經費與時間限制下,興建單位及設計單位,面臨須做出重大抉擇或捨棄部分需求時,此時使用者的意見,往往可以協助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節省後續修正的大量時間與金錢的投入。但也要強調的事,使用者也必須尊重設計團隊的選擇,了解自己在興建工程中的定位。戲曲中心興建案很幸運,傳藝中心有著專業的使用團隊與經營團隊,並且全程投入。但未來公共工程的劇場建設是否能有同樣的條件,值得興建單位思考。也許興建單位可以考量,除了學者專家的協助外,擴大現有公共工程專案管理團隊中劇場顧問的角色,增加委託符合劇場使用目標的一個甚或多個不同類型的使用團隊,如劇團、樂團、舞團等等,以第一線使用者的角度,從劇場技術、演員需求、觀眾服務、物業管理、宣傳行銷等全面性的提供意見,全程參與設計與興建過程,以期達到符合使用者期望,並為眾所稱讚的公共劇場。
註*:2022年8月30日,聯合報 第A06版,陳宛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