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k.gov.tw/ |2017.12.5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六十五期  發刊期一百零六年 十二月五日

回首頁

 


解讀《白蛇傳》的身世密碼


文/ 陳麗妍 本團演出科研究助理

國光劇團在藝術總監安祈老師策劃畫下,於11月15日起推出六場「微劇場」,其中《遊湖借傘》、《盜仙草》、《斷橋》幾折《白蛇傳》的劇目也在演出計畫中。這齣最早流傳於唐代民間的白蛇故事,流轉幾個世代後,至今仍是戲曲舞臺上的耀眼明珠,它何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或許可以從《白蛇傳》的前世今生ㄧ窺其中奧妙。

曾永義老師在2007年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編寫《青白蛇》節目冊(1)中提到:白蛇故事被演為戲曲始見於明朝萬曆年間陳六龍《雷峰塔》,清代《雷峰塔》傳奇則有黃圖珌、方成培及梨園舊本三本之多,其中梨園舊本也就是方成培改編時所採用的依據,而現在觀眾所熟悉的《白蛇傳》則是田漢依前面的基礎編寫了《金缽記》(1943),1952年將其改寫成《白蛇傳》參加第一屆中國戲曲匯演,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李紫貴導演,中國戲曲學校演出,1954年中國京劇院由葉盛蘭、杜近芳飾演許仙、白素貞,呂君樵、鄭亦秋導演,對劇情及唱腔稍作更動,從此成為典範,引起海峽兩岸戲曲界極大迴響。所謂凡演《白蛇傳》者,幾乎都是田漢版本的說法,就是指中京劇院演出此版本面世後產生的影響;1963年趙燕俠演出此劇,再委請田漢為〈合缽〉一場增寫了“親兒的臉、吻兒的腮”一段唱詞,田漢詞,李慕良創腔,趙燕俠唱,一時被譽為“三絕”,造成另一次轟動。

曾永義曾在文章中提到:「大抵說來,民間故事發展的原則,不外乎先有個根源,由此而生根長葉,而蔚為大樹。這就是「基型」、「發展」、「成熟」的三個過程。」以白蛇故事的發展來看,唐、明「基型」時期,白蛇乃化身白衣女郎,以美色引誘血氣方剛青年男子的形象。到了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1624),清代黃圖珌《雷峰塔》傳奇(1738),則是「發展」階段的作品;《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最後白蛇被壓在鉢盂之下時才道明身分,她原是修行千年的大蟒蛇,「因為風雨大作,來到西湖安身,遇見許宣,春心蕩漾,一時按耐不住,冒犯天條,不曾殺生害命」,法海將白蛇恢復原形後,「兀自昂頭看著許宣」 ,一往情深的模樣相當動人。作為一個人物,白蛇在這裡已經從一個害人的妖怪變為富有人性的癡情女子。黃圖珌《雷峰塔》傳奇,一開始增加了如來佛召見法海禪師,命其收服白蛇,於是故事性質就從一個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轉變成了償還宿債的因果報應故事。方成培的《雷峰塔》可以說是白蛇故事進入「成熟」階段的作品,首先「方」本白蛇更加人性化,並且增添了(端陽)、(求草)、(水鬥)等情節,不但增加了戲劇強度,也強化了白蛇為愛不惜犧牲性命的感人形象,劇尾新增(祭塔)、(捷婚)、(佛圓)三齣,完成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內外交流。曾永義認為:「這樣的結局,是群眾的心靈願望,『美化白蛇』是無法擋得住的。」

白蛇故事的演化,通過戲曲得以讓更多觀眾接觸,相對的觀眾審美品味也在戲曲緩慢的進程中共同演化推進,是一代又一代作者努力的成果,最後在田漢筆下綻放奪目光彩,並且在觀眾參與的期望中完成了最後的美麗形象。

《白蛇傳》是一齣唱、念、做、打皆有所發揮,行當齊全又文、武群戲兼備,還突出主角白素貞的全方位表演藝術,京劇四大名旦成名後依據自身條件分別有不同表現,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出全劇外,其他三位都只演部分關目。梅蘭芳以崑曲演《金山寺》和《斷橋》兩折。尚小雲以《雷峰塔》爲重點,大段(反二黃慢板)唱腔,聲情動人;程硯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斷橋》。張君秋將《金山寺》、《斷橋》、《雷峰塔》連演,亦成爲張派常演劇目之一。1936年,北平《立言報》主持選舉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當選後曾在長安戲院合演一場《四白蛇傳》(毛的〈遊湖〉、〈結親〉、〈酒變〉,宋的〈盜銀〉、〈盜草〉、〈水鬥〉,李的〈斷橋〉,張的〈祭塔〉)。

本團將於明年3月,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推出由黃詩雅飾演白素貞的《白蛇傳》,此劇邀請大陸梅花獎得主杜近芳大弟子陳淑芳老師來台教授指導,希望觀眾進劇場鑑賞,讓好戲不寂寞,讓世代傳唱中的餘韻,繼續雋永嘹亮。

註解:

1.曾永義,<我新編京劇《青白蛇》>。眾生平等,情義無價。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游庭婷 執行編輯:林建華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guoguang@kk.gov.tw
c2003-2017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