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k.gov.tw/ |2017.12.5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六十五期  發刊期一百零六年 十二月五日

回首頁

 


數位科技在國光


文/ 邱慧齡 本團研究員、營運管理科科長

數位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人類的食衣住行,同時也為傳統戲曲帶來新的彊域。作為國家級的京劇表演團隊,國光劇團近幾年在科技融合藝術的嘗試上也多所著墨。加入國科會科技發展計畫與升格科技部的科技融藝計畫行列,國光先是在2014年開發「演員身段培訓自動化教學系統」,結合3D模型繪製,運用動態擷取技術捕捉傳承大師們的身段動作細節,將四功手法口傳心授的精粹,化為可無限傳承延伸的未來。接下來,為了解構後台戲箱服裝道具千變萬化的穿著密碼,開發「RFID服裝道具管理系統」,將劇團所擁有的萬千戲服與配飾,以晶片條碼方式建立專業資料庫,系統性地將戲曲舞台上複雜穿戴的規則整合起來。
更具挑戰性的還是將科技與演出結合,當藝術領域之間的跨界儼然已成為主流與常態的時代,表演藝術與數位科技的結合,自然會產生新的創作模式。國光劇團甫結束演出的《快雪時晴》,就是在這樣的浪潮下,於十年前誕生。當時除了首度嘗試與國家交響樂團(NSO)合作外,同時也是第一次引入影像投影技術於舞臺呈現,運用虛實疊合投影、同步整合等系統,進行人文力度與溫度的科技表演作品創作。十年並不如一日,當科技的進步與多媒體運用的快速成長,對劇場表現的可能產生更明顯的影響,而也讓我們得以見識到,科技與藝術可以有更多的對話空間。

首演版的舞台,多集中於運用快雪時晴帖與蘭亭集序帖水墨的投影設計,舞台設計採取實景為多,相對來看舞台感是厚重的。搬上具體紫禁城的紅色石牆抑或是昭陵的舞台呈現,寫實路線明顯。而在十年磨一劍的今天,《快雪時晴》如同2.0升級版,可以看到核心主題與科技在舞台所呈現的節奏感及互動性,增加了許多的呼應,科技不再只是一種運用的手段,也更貼近此劇本身核心價值。為了將劇本中的帖意更為立體化,此番的舞台是透由大片垂掛的壓克力板,來作為影像投影的大畫板;透過視覺幻燈與投影效果,增益現場觀眾對不同年代與空間氛圍的體驗。就如同創作的設計群剖析,《快雪時晴帖》的旅程就像一面鏡子,為複雜的歷史情境,折射出多重的解讀。

書帖本身也不再是唯一核心,水墨反而成為影像呈現的物件主角。藉由點墨滴入水中的逐漸溶解變化,以高格數的拍攝方式,分解出墨的婉轉特性,也恰恰配合上劇中悠悠吟唱的步調;藉由水墨層次,從影像視覺到聲音聽覺,勾勒出歷史物件的情緒與生命。設計團隊經過十年的淬煉與重新組合,運用新的思維方式,以點墨的發展作為影像核心。花了很多時間,在拍攝墨汁在水中滴下的軌跡。在他們的拍攝過程中,如同是一個科學實驗的過程,嘗試以不同大小的容器,不同的水溫,不同墨的濃淡來進行拍攝。成果不佳就再試一次,慢慢摸索及醞釀出最佳的滴墨方式。隨著經驗不斷的累積,讓他們可以從原來一天拍攝約五次的速度,進展到一天拍攝20次,而最後發現其中最大的關鍵便在於找到適合的容器,而且是20至30公分高度的容器最為適合,另外容器的厚度平均也是拍攝的重點,以維持影像畫面的乾淨度。此次水墨的最大特色在於百分之一百都純手工拍攝,並沒有使用到任何特效軟體的虛擬,設計團隊在幾百個素材中挑選適合的水墨影片,又在該水墨影片中取其適合之角度與長度的段落,這部分是此次演出《快雪時晴》水墨設計最大的挑戰,也是最花時間的一環,但拍攝的溫度感是特效影片遠遠模仿不來的,也是影像設計團隊覺得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據傳,當年王羲之幼年習墨時,曾在父親的引薦下拜師學習。而他這位厲害的師傅並不是一下子就教他如何拿筆寫字,而是帶他登大山,站在山之巔,拿著毛筆沾上墨汁後,仔細觀賞墨汁在浩瀚空間滴下的方式,所有的路徑與軌跡適巧是書墨的特性。也就是這樣的點墨啟發著王羲之。千百年後演繹這位書聖的《快雪時晴帖》,使用的科技元素起點也在點墨間,「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一點都不讓人懷疑。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游庭婷 執行編輯:林建華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guoguang@kk.gov.tw
c2003-2017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1024x768